走進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被校園裡青春活力的風景所吸引:入學教育,學生認真聆聽來自企業生產一線和國外特聘專家的專業特色解讀及職業發展建議;實訓室里,在仿真的企業生產車間,學生或開展實訓實踐,或備戰各類技能競賽;課餘活動,富有專業特色的職業類社團活動如火如荼。走出校園,學生在知名企業生產一線頂崗實操、練技修能;融入社會,他們在城鄉開展各類社會調研;走出國門,學生們赴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游學,研習國際前沿技能,拓展國際視野。
  學校美麗風景的背後, 是學校在深化校企合作、課堂教學改革以及學生培養和校園管理模式上的改變。
  通過近幾年的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學院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工作贏得了許多社會聲譽和較高的認可度。學院招生規模在上海市高職高專類院校中持續三年名列前茅,學院就業率持續保持高位,位於上海高職院校前列,專業對口率80%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評價滿意率達到較高水平,學生對母校的滿意率較高,形成了“招生就業兩旺”的局面。自2010年至今,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角逐中,共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2項。同時,在其他各類市級及以上技能競賽中(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榮獲二等獎以上成績總計70餘項。學院品牌效應逐步增強。學生就業單位和就業崗位層次明顯提高,全球500強企業特別是在滬的500強企業把學院學生納入他們招攬人才的範圍,例如,聯想集團、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紛紛錄用學院畢業生。學院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廣泛關註,多家媒體對學院進行了報道。
  一家學生規模和校園占地規模都不大的學校,為何在企業界受到如此歡迎,在業界有較大影響力,它們的辦學特色何在?示範建設又給它們帶來了怎樣的變革?
  辦學特色之一:實施素質教育“六個一”工程
  “六個一”工程對於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來說耳熟能詳,源自於學院從2011年起推廣的學生素質教育工程。
  “六個一”,即指導學生實施一項職業目標行動計劃、打造一支專業指導教師隊伍、每年舉辦一次職業技能大賽、開展一系列職業理念教育活動、打造一種真實的企業車間生產場景、新建一批學生職業社團。
  指導學生實施一項職業目標行動計劃。每位大一新生入校第一天,都會領到一本《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職業目標規劃書》。規劃書初期設置了自我介紹、專業選擇、家庭情況以及職業理想等調查,中期主要為素質能力養成和職業目標調整。臨近畢業,進行總結,最終確立職業目標。學院將職業目標規劃書的個人綜合素質評分納入學生思想政治課程中,占據三學分中的一個學分。若學生平時在“誠信品質”、“行為規範”、“公益服務”等方面表現不佳,將會影響學分。個人綜合素質評分引入學生的評優評獎中,按照20%比例計入學生綜合排名。
  打造一支專業指導教師隊伍,讓專業教師走出課堂,走近學生,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導航、知識技能考證及競賽輔導、企業實習、就業指導等,將全員育人落到實處。為此,學院還出台了《關於專業指導教師管理辦法》,規定每位專業教師指導20位學生,並將津貼、考核等與育人工作掛鉤,從制度上保障育人工作落到實處。
  每年舉辦一次職業技能大賽。學院組織開展全校範圍內的職業技能競賽,通過競賽促進學生職業意識培養和綜合能力提高。電子系“電子產品設計與製作”,通信系“標準化佈線大賽”、“機房勘測與設計”,計算機系“計算機應用能力比賽”,機電系“自動線安裝與調試”、“計算機繪圖(CAD)”,經管系“大學生創業計劃設計大賽”,中德學院“數字電路設計與仿真比賽”,動畫學院“肖像漫畫競賽”等,這些結合專業教學的競賽項目成為學生的練兵場。大賽結合專業學習與技能考證進行,同時還為全國技能大賽練兵與選拔。
  開展一系列職業理念教育活動。如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交流,聘請知名專家來校講座,“主考官”現身說法。學生走進企業,一線實操提升職業素養。他們去解放軍4724工廠感受一線生產、赴聯想集團開展定點實習、到上海通用公司進行職前參觀等。走出校園,通過社會實踐鍛煉綜合素質。學院開展了外地高職院校考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考察、大學生就業現狀調查等主題社會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另外,學生們通過海外游學拓展國際視野。2012年至2013年,學院中德學院先後選派65名學生赴德國蘭茨胡特應用技術大學學習測量技術、微控制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實驗等課程,獲得了該校頒發的結業證書,另有44名學生遠赴英國和加拿大參加海外游學,同樣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打造一種真實的企業車間生產場景。在“做中學、學中做”是職業教育教學的鮮明特點。走進實訓室,撲面而來的是金屬切割磨削的聲音,這是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在上金工實訓課,學校聘請了有著幾十年企業生產經驗的資深技師兼職上課,這些老教師對接生產現場要求,精雕細琢,註重細節。學院將學生實訓、實習按車間與崗位要求實施,推行班前會、線長及看板管理和“六S”管理。使學生在校內就能感受企業和車間氛圍,按崗位要求進行操作。
  新建一批學生職業社團。職業社團和工作室模式,提升了學生職業素養和心理素質等,培養他們獨立處事、社交溝通、創新實踐等綜合能力。如計算機應用系與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計算機系景格學生多媒體工作室,學生承接項目,企業參與指導,為今後就業打下基礎。在市級職業技能大賽上,通信系學生創新工作室承接完成了通信系教師辦公室語音、數據系統改造工程項目,學員們具有了綜合佈線實戰經驗,最終,團隊獲“上海市團體金獎”,創新工作室學員劉磊、郝亮分別獲得該項目第一和第二名。
  院長楊秀英表示,學院始終把學生潛能的激發、職業技能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培育作為學院內涵建設的核心任務,特色凸顯。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六個一”工程結合高職特征、學院特色和學生特點,緊扣學生專業、職業和就業,將職業素質培養貫穿於三年高職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培養“會做人、會做事、會共處”、技能與教養兼修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引領學生全面成長。為此,學院還出台了《學生職業技能大賽組織實施辦法》、《專業指導教師管理辦法》、《學生社團管理規定》等規章制度,為“六個一”工程的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辦學特色二:搭建政行企校“四方融合”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創建於1960年的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上海僅有的一所全面對接新興戰略性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的高職院校,培養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學院設有應用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27個專業,構成了以電子信息大類和製造大類專業為主體,財經大類與藝術設計傳媒大類專業共同發展的專業體系,建有60多個校外頂崗實習基地,與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所屬子公司和寶鋼集團等100多家中外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在上海市教育部門支持下,學院於2008年組建的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教育集團,為校企、校協、校際搭建了深度合作的平臺。2010年國家骨幹校建設以來,學院對職教集團確定了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的發展戰略,不斷聚集集團內的優質資源,發揮集團規模效應,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師資培養等眾多領域深入開展校企、校協、校際合作。骨幹校建設期間職教集團成員單位由原來的39家增加到61家,其中企業由18家增加到31家,行業協會由5家增加到6家,職業院校由16所增加到24所。
  毋庸置疑,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特色,三年前實施骨幹校建設以來,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從推動政府改革辦學體制等方面入手,主動工作,創新學院辦學體制機制,使學院的校企合作有了長效保障。同時,著力深化院內人事制度、專業建設、教育教學管理等各方面改革,以適應人才培養新要求。
  追溯歷史,學院原隸屬於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屬行業辦學,在辦學經費方面存在著國企利潤不能轉移投入的鴻溝。為突破這一瓶頸制約,爭取到更多的社會資源助力學院發展,學院積極探索,主動承接了國家教育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地方政府促進高職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課題研究,探索推動了上海市行業高職院校辦學體制的轉變和政策支持。2013年8月22日,上海市正式發文將學院劃轉至教育部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學院多年的辦學投入、政策扶持、經費保障等一系列問題。劃轉同時,為繼續保持學院行業辦學優勢、職業教育特色,上海市教育部門與儀電控股聯合簽署《共建協議》,明確了共建目標、共建內容和共建機制等核心內容;學院與儀電控股又簽署了《校企合作協議》。兩個協議猶如確保學院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的兩根支柱,在原來天然紐帶的關係中,添加了互惠互利契約關係,使學院的校企合作有了長效保障。在專家眼中,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創新了管理體制,實現行業類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為更好地捕捉行業企業信息和技術發展趨勢,完善學院內部辦學機制,學院成立理事會,在學院專業建設與發展、教育教學改革等辦學重大事項上擁有決策權。理事會由企業家、行業技術專家、行業主管領導、高職教育專家和學院主要領導組成,下設企業家顧問委員會等。另設戰略發展咨詢委員會。此舉無疑對於深化行業企業學校合作關係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學院推動各系部組建了眾多企業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系部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實習實訓、校企合作等事宜進行指導,滲透到每一個環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局面。電子工程系與企業在校園共建電子智能工業中心,通信與信息工程系與國內十幾家大型企業共同組建校企合作聯盟,計算機應用系與企業共建學生創新工作室等等。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共享共贏局面,企業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的合作辦學模式在學院呈現出蓬勃生機和多樣化發展。
  推動建立了與儀電控股系統的校企合作聯席會議制度,藉此平臺與行業共同構建“四大合作機制”,建立了雙師雙向交流機制、建立了校企雙向服務機制、完善了實踐基地共建機制、完善了學生培養就業機制,由此保障了校企互聘互派,挖掘了技術服務潛能,提高了實踐基地育人層次,拓展了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確保了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穩定長效運行。“骨幹校”建設3年來,企業兼職教師數量遞增29%,技術服務項目數量遞增4150%,企業實踐教師數量遞增412%,畢業生就業對口率遞增13%。
  辦學特色三:改革創新內部管理運行機制
  在國家骨幹院校建設期間,學校著力改革創新內部管理運行機制,按照“適時完善制度、科學規劃流程、細化實施方案、嚴格實施過程”的原則,修訂完善了教育教學、師資建設、行政管理、科研服務和人事分配等制度共計413項,並按照動態適應人才培養要求,更好地為教師適應崗位和脫穎而出提供機制保障。
  首先學校全面完善了人事分配管理機制。學院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實現了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建立了分類培養培訓制度、分層分級崗位聘任制度、分層分級全員考核評價制度、多元化績效模塊分配製度。管理機制的改革,極大激發了廣大教職工主動參與學院內涵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3年來,學院雙師素質教師數量遞增34%,技術服務項目收益遞增1622%,教師參與教改比例遞增200%,市級質量工程成效遞增340%。
  其次學校構建專業建設動態響應機制。通過校企合作聯席會議、行業領軍人物沙龍、企業調研和畢業生跟蹤等途徑,創建動態信息共享平臺,從中瞭解行業發展態勢,獲取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最新信息,為學院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內容等教學改革提供重要依據。構建專業建設動態響應機制,使學院的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無縫對接,並參與到儀電控股的戰略規劃與決策,使企業的經營領域和發展方向更加適應上海轉型發展的要求。
  另外,學院創新管理工作運行機制。一是在教學管理方面改革教師、學生評價機制,在教師中推行兩個“置換”,即教師開展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的工作量以及指導學生技能大賽的工作量經論證通過後,均可折算成相應教學工作量。在大學生評價機制改革中,針對學生增設職業拓展可選模塊課程,實施各類技能大賽和技術開發項目與對應專業課程學分兌換,規定大賽獲獎等級與對應課程成績兌換等。二是創新校企合作工作機制聚合力。學院將涉及校企合作的就業辦、職教集團秘書處與校企合作辦合署辦公,統籌牽頭校企合作相關事宜,協調組織推動,各教學系部具體負責,創造性地加以落實。
  3年來,學院不斷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勵各系部結合實際,大力探索創新實踐,以任務引領和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參照行業企業技術標準,由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改革教育教學內容、開發實訓設備、編寫校本教材、建設實訓實踐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形成了“工學交替、循序遞進”的板塊式人才培養模式、通信技術專業形成了“校企聯動,工學融合”全程訂單式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形成了“全程項目、工學結合”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等。
  改革後取得了顯著成果,在上海市高職高專院校重點專業建設教學設計比武大賽中連續三年獲獎, 2013年獲得大賽一等獎。3年來,學院新增市級精品課程9門,新增校企合作開發教材65部,新建校外實習基地30家,新建、改建、擴建實驗實訓場地面積11604平方米。
  辦學特色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服務地方經濟是高職院校的使命,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辦學的目標所在。”楊秀英說。
  近年來,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揮人才優勢,助力經濟發展。比如,學院聚焦上海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加強了應用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三大專業建設,為了緊跟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態勢——重點發展含民用航空製造業(大飛機項目),學院開設了“航空電子設備維修”專業。為滿足社會需求,學院積極開展高技能、新技術培訓、職工上崗培訓、農民工培訓、技能鑒定等27055人次,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主動服務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發展需求,積極響應儀電發展新戰略,開設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方向)專業。3年來共計為儀電企業開展員工技能培訓2000餘人次,為企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融入地方經濟發展需求。與所在地上海市奉賢區重點企業如三一重工等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學院利用中德合作的特色,多次參與招商引資,形成了地方人才的培養優勢。
  其次,學院發揮專家智囊作用,以促進區域、行業發展。比如,學院與奉賢區政府開展產教聯合,積极參与該區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公益性等關鍵問題的深入研究與審議,成為奉城鎮工業園智囊團成員。通過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為儀電及其他合作企業提供技術發展前沿動態。
  學院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形成了以新技術開發為主的特色技術開發團隊6個,建成了9個學生創新工作室,3年來,與30多家企業合作,開展了116項技術開發項目,新增11項實用新型專利,為相關企業創造近5000萬元產值。
  此外,學院在探索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本土化的過程中,努力為國家、為西部服務,致力於將這一模式推廣到西部省份。學院建成開放式中德合作職教師資培訓中心,面向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職業院校院(校)長、教學管理人員、系主任、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等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3年內面向雲南、貴州、西藏等西部地區完成了1286人次的師資培訓。
  在一系列舉措和嘗試下,學院建立了與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以及與中西部緊密互動的合作機制,匯聚、協調、分享、利用各類資源,專業服務產業,產業促進專業,互利共贏。通過3年建設,學院已經成為儀電控股(INESA)人力資源培育基地、上海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服務基地、中西部職教師資培訓基地。
  辦學需要有激情,更需要不斷地調整和求索。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院領導表示,2010年12月入選“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幹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以來,學院緊抓機遇,開拓奮進,學院的人才培養主動與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對接,自覺服務於上海市“四個中心”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以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及校企合作制度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打造高職教育品牌、建設全國一流高職院校中走出創新發展之路。  (原標題:服務上海國際大都市 打造一流高職院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l44klyg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